A股重返3700点:别兴奋!这次的套路,和2015年完全不是一回事
时隔四年,沪指再次站上3700点。 证券营业部的显示屏前挤满了紧盯红绿数字的人群,几个老股民搓着手嘀咕:这架势,莫不是又要来一波大行情?隔壁新来的小伙子已经掏出手机准备加仓,却被旁边的秃顶大叔一把按住:急啥子?这次的玩法早就不一样了。 交易所数据显示,最近三个交易日成交额连续突破两万亿,这个数字让人想起2015年那场疯狂的杠杆牛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推动行情的主力军已经换了一茬。今年七月份,私募和保险公司开户数比年初翻了将近一倍,可散户新开户数还不到2015年同期的一半。现在市场里都是职业玩...
时隔四年,沪指再次站上3700点。
证券营业部的显示屏前挤满了紧盯红绿数字的人群,几个老股民搓着手嘀咕:"这架势,莫不是又要来一波大行情?"隔壁新来的小伙子已经掏出手机准备加仓,却被旁边的秃顶大叔一把按住:"急啥子?这次的玩法早就不一样了。"
交易所数据显示,最近三个交易日成交额连续突破两万亿,这个数字让人想起2015年那场疯狂的杠杆牛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推动行情的主力军已经换了一茬。今年七月份,私募和保险公司开户数比年初翻了将近一倍,可散户新开户数还不到2015年同期的一半。"现在市场里都是职业玩家在斗法,咱们这些小散户要是还按老套路来,肯定要吃亏。"在银河证券干了二十年的客户经理老陈边说边摇头。
这些机构投资者显然不是来碰运气的。他们瞄准的都是有实实在在政策支持的产业,比如最近火爆的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制造。从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来看,光是上半年国家对科技企业的税收减免就超过了两千亿。某私募基金经理私下透露:"我们现在选股就像在菜市场挑海鲜,专捡那些政府补贴盆满钵满的。"
普通投资者面对这种行情最容易犯两个错误。要么吓得不敢动,眼巴巴看着行情往上窜;要么头脑一热全仓杀入,结果买在最高点。有个在证券公司门口卖茶叶蛋的大妈说得实在:"我在这儿摆了八年摊,见过太多人上午笑嘻嘻开户,下午哭丧着脸出来。"
市场分化越来越明显。同样是指数上涨,有的股票能翻倍,有的却还在原地踏步。财经大学的李教授打了个比方:"现在的A股就像春运期间的火车站,有人坐上了高铁,有人还在挤绿皮车,差别就在于手里的票是机构派发的还是自己胡乱买的。"
最新公布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机构重仓的科技类企业利润平均增长了35%,而传统行业的业绩大多平平。这个差距让不少散户直拍大腿:"早知道就跟着主力资金走了!"但也有谨慎的投资者提醒,现在追高已经有点晚了,得耐心等下一次机会。
社交媒体上关于这轮行情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在某财经论坛的热帖里,点赞最高的评论写道:"牛市里最容易亏钱,因为总觉得明天会涨得更高。"底下马上有人反驳:"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这次明显是国家在托底。"
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退休教师老张想起了2015年的教训。当时他听信消息全仓杀入,结果亏掉了养老本。"现在我学乖了,只拿闲钱买点指数基金。"他推了推老花镜,"股市里最可怕的不是跌,而是涨得太快。"
券商营业部最近新装了智能交易终端,但来办理业务的中老年人还是更喜欢找客户经理面谈。"机器说的我听不懂,"拎着菜篮子的王阿姨说,"还是真人讲的明白,至少能看清楚他说话时眼珠子往哪儿转。"这话逗得大厅里的人都笑了。
接近收盘时,大盘突然跳水又拉回,分时图上画出一道深V。几个年轻人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刺激过山车"。老股民们却见怪不怪:"这才哪到哪,当年我们经历过的波动比这厉害多了。"他们更关心的是,这次反弹能不能持续到年底。
证券交易所门口的LED屏滚动播放着风险提示,但很少有人驻足细看。有个穿西装的中年人站在屏幕前看了好久,最后叹了口气:"每次牛市都是新韭菜给老韭菜送钱,希望这次能换个剧本。"他转身走进营业部,背影显得有些疲惫。
收盘后,各大财经APP的推送此起彼伏。最引人注目的是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的观点:"现在不是讨论牛不牛市的时候,而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赌博。"这句话让很多准备熬夜研究K线图的散户停下了手中的鼠标。
夜幕降临,证券营业部的大厅渐渐安静下来。保洁阿姨开始打扫卫生,把散落一地的交易单据扫进簸箕。"天天扫这么多纸片片,"她嘟囔着,"咋就没人能把钱扫进自己口袋呢?"这句话倒是一语道破了股市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