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女篮静音直播引热议 四川替补险翻车江苏险追平
88比77,四川女篮赢了江苏。全场静音直播,只有球鞋摩擦木地板的声音,空气里全是莫名其妙的尴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体育比赛也能像老电影一样,靠观众脑补BGM。你见过球场上姑娘们拼到大汗淋漓,屏幕前却只能靠嘴型猜台词吗?我昨晚就这么坐在沙发上,和弹幕区的网友们比谁更会配音,场面一度滑稽到极点。 有球迷说这场球没什么看头。可我盯着四川队那波全替补上阵,心跳比比赛还快。替补一登场,江苏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把分差追了回来。四川主力坐在板凳上,教练脸色比天还阴沉。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像极了小时候课堂上老师...
88比77,四川女篮赢了江苏。全场静音直播,只有球鞋摩擦木地板的声音,空气里全是莫名其妙的尴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体育比赛也能像老电影一样,靠观众脑补BGM。你见过球场上姑娘们拼到大汗淋漓,屏幕前却只能靠嘴型猜台词吗?我昨晚就这么坐在沙发上,和弹幕区的网友们比谁更会配音,场面一度滑稽到极点。
有球迷说这场球没什么看头。可我盯着四川队那波全替补上阵,心跳比比赛还快。替补一登场,江苏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把分差追了回来。四川主力坐在板凳上,教练脸色比天还阴沉。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像极了小时候课堂上老师突然让你回答问题,后排同学全体装死。临场应变,这才是真刀真枪的考验。换上李梦,气势立刻不同。她不是单纯刷分的主儿,球分得明明白白,助攻和得分全都到位,江苏的防线直接被拆穿。27分9助攻,纸面数据很亮眼,但只有现场的姑娘们知道这每一分背后藏着多少压力。
全运会预选赛本该是中国女篮的舞台,结果搞得像某地市运动会。直播没解说,观众席空荡荡,能不能别搞得这么“低调”?你要说资源紧张吧,咱国内体育大环境确实有点拉胯。曾经也有热血沸腾的时刻,想起2008年女篮那批人,场馆里一个空位都难求。现在呢?热度全靠选手自己撑,主办方连氛围组都省了。这股子寒酸劲,和隔壁日韩的全民动员比起来,真有点尴尬。
说起李梦,每次关键时刻她都能站出来。她不是那种“球霸”,却总能把队友都带活。场上防线一乱,她一个突破杀进去,队友立马跟上。江苏那群小姑娘防得满头大汗,教练急到原地转圈。李梦的成长就像中国女篮这些年的起起伏伏,拼出来的。她今年的状态,放到国际赛都不虚。可国内联赛的水平,能不能喂饱她这样的球员?有时候想想,真怕她在舒适圈里被“养废”。
江苏队这边其实也没怂,三节猛追,第四节被四川一波流带走。体能、心理,谁都差点意思。要说战术,四川主教练那波全替补,明摆着是赌板凳深度。江苏趁机发难,可惜没咬住。比赛最后五分钟,四川突然像喝了红牛一样把节奏拉满,江苏直接跟不上。你说这是战术错误,还是四川女篮底气太足?我觉得两边都有点原因。国内女篮板凳深度一直是老大难,偶尔冒个头的新人,转眼又被现实拍回去。
直播静音,弹幕倒是热闹。有人开玩笑说,咪咕视频是不是觉得大家都能看懂球,不需要声音。也有人真情实感地吐槽:“全运会搞成这样,运动员心里啥滋味?”气氛有点像深夜食堂,大家一边调侃一边忍不住心疼。体育本来就该热闹,主办方这套冷处理,真挺败人品味的。
其实全运会的寒酸,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国内体育市场和国外的差距,不光是钱。你看看WNBA、NCAA,场馆、转播、周边体验,全是顶级配置。我们这边,运动员能有一双合脚的球鞋都算运气好。女篮姑娘们一身汗水,主办方却连个像样的直播都不肯给,想不寒酸都难。
最离谱的是观众席。记得2015年亚洲杯,西安那场中国女篮对日本,门票早早售罄。那时候全场都是国旗、横幅、呐喊。现在看全运会,观众稀稀拉拉,像是午休时间的自习室。你很难不怀疑,是不是只有家属和朋友才会到场。体育氛围的冷清,不是靠李梦一个人就能点燃的。
想起世界杯中国女篮爆冷美国那场,弹幕区一夜之间全是“牛!”“燃!”那会儿大家都在吹李梦。可平时联赛呢?关注度低,曝光度差,姑娘们再拼也难有大场面。体育是门生意,更是门情怀。没人关注,赛事再大也白搭。
写到这里我有点无语。国内女篮的资源和待遇,说到底跟社会对体育的看法脱不开干系。很多人觉得打球的姑娘,拼到最后也就混个教练当当。可你瞧瞧美国、澳洲那些国家,女运动员照样能拿高薪搞事业。我们什么时候也把体育当回事,姑娘们也许就不用在“无声直播”里自娱自乐。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昨晚边看直播边自带解说,觉得荒唐里透着一股无奈?或者你也有印象深刻的女篮时刻,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留言聊聊,别让这场静音比赛真的没人听见。说不定,哪天我们自己就成了赛场上的那束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