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四十年未交战,美军仍惧怕:无人能挡解放军首轮猛攻
到了2024年7月,美国空军正式搞定了在冲绳嘉手纳基地的战机轮换,全部48架老旧的F-15CD都撤回了本土,换上的则是12架F-15EX和24架F-35A。 差不多在这个时候,美国海军宣布,关岛的阿普拉海军基地添了两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顶替那些服役超过三十年的洛杉矶级。 这回的变化,被美国《防务新闻》解读为,是为了应对中国火箭军威胁而主动做出的调整。 一支四十年没上过战场的军队,怎么竟然能让世界上最活跃的美军都得收敛些呢? 刻在美军骨子里的记忆 这种威慑的根源,要追溯到7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1...
到了2024年7月,美国空军正式搞定了在冲绳嘉手纳基地的战机轮换,全部48架老旧的F-15CD都撤回了本土,换上的则是12架F-15EX和24架F-35A。
差不多在这个时候,美国海军宣布,关岛的阿普拉海军基地添了两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顶替那些服役超过三十年的洛杉矶级。
这回的变化,被美国《防务新闻》解读为,是为了应对中国火箭军威胁而主动做出的调整。
一支四十年没上过战场的军队,怎么竟然能让世界上最活跃的美军都得收敛些呢?
刻在美军骨子里的记忆
这种威慑的根源,要追溯到7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1950年冬天,志愿军第38军从德川穿插而过,短短14个小时内奔袭70公里,用步兵武器击败了美军“开国元勋师”的机械化部队。
当时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战报里提到:“他们就像从地下钻出来似的,把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了。”
这场战役里搞出来的“迅速穿插、精准袭击”的战术,现在已经成为解放军体系化作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挺有代表性,印度军队因为误会志愿军战俘的情况,竟然声称“一个印军士兵可以抵得上六个解放军”。
可是,真正打起来的时候,解放军只用了36个小时就攻破了印军的主要防线,穿插部队甚至比溃退的士兵早到达了他们的后方补给站。
如此“快打慢”的作战节奏,导致印度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边境局势一直比较克制。到2023年中印边境会谈时,印度代表还明确表态,要“防止任何可能引发火力冲突的行动”。
印度其实挺清楚中国在军工方面的实力,比如说中国一年钢铁产量大概是印度的8倍,而炮弹的补给也能做到“用多少补多少”,这让印度明白一些差距所在。
首轮打击不是 “狂轰滥炸”
再者啊,现在打仗的方式也变了,现代战争早就不靠人数多的战术了。
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的公开演练上,解放军表现得可不一样:无人机群实时传回战场信息,火箭军根据坐标精准打击“点穴”,机械化部队在电磁干扰的保护下迅速推进。
整个过程里都没见到坚固的防御工事,所有作战单位像精密的齿轮一样紧密配合,这种“无阵地作战”的方式,彻底推翻了俄乌战场上传统的战壕思维。
美军兰德公司2024年关于台海冲突的模拟报告里,透露了更明确的威慑策略:解放军的首轮攻击会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波用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直接打击雷达站和指挥所,第二波由PHL-191火箭炮覆盖集中地,第三波则派无人机去清除遗留的目标。
模拟数据显示,西太平洋上的美军基地飞机在三天内会损失掉60%,而关岛虽说离中国大陆有3000公里,可也难挡东风-26的「灌顶攻击」,这种导弹的末端机动性能,让萨德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下降到15%以下。
在地面火力方面,PCL-181式155毫米卡车炮曾在实弹射击时创下了一个纪录,就是三发炮弹都击中了同一个坦克目标,误差控制在40米以内,基本上可以说是“指哪打哪”。
要说起来,俄军经常用的2A65榴弹炮,误差都超过百米,在现代战场上算是跟不上节奏了。
这样的精准优势,解放军不用靠炮弹“浸没”敌方目标,而是直接打击那些要害关键点,然后再派机械化部队去扩大战果。
工业实力撑得起 “持续输出”
支撑这套作战能力的,就是咱们中国那在全球都是没得比的工业体系。
根据2023年的全球军工产能报告,中国每年的无人机产量已经高达120万架,超过了美俄两国合起来的总和。至于导弹的制导器件生产能力,也强到可以满足一天发射千枚的需求。
更令人关注的是“平战转换”的速度,南方某汽车制造商曾在72小时内把民用越野底盘改装成军用版本,这种“民用变军用”的能力,让美军的智库都感叹说:“中国的战力潜能真是无限可能。”
海军的进步也充分展现了这种实力,在2024年的福建舰海试期间,电磁弹射系统连续成功将30吨级的舰载机弹射出来,故障率远远低于美国福特级航母的表现。
这艘准备携带歼-35隐身战机的庞大战舰,让解放军拥有了“远洋反介入”的实力。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前指挥官哈里斯曾直言:当中国的航空母舰开始在关岛以东行动起来时,我们的优势就不再有了。
周边的 “默契” 藏着真相
要讲解放军的实力,其实周围国家的反应变化更能说明问题。印度在边境上调兵遣将不少,但还是一直坚持“不开火协议”,这也是明摆着的事,毕竟他们很清楚,解放军的远程火力可以啪一下就覆盖到新德里。
菲律宾在南海偶尔会有点小动作,但始终不敢碰“仁爱礁”的底线,背后原因就是美军明确表示不打算“为菲律宾出头”嘛。
这些所谓的“默契”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家对于解放军“报复范围和实力对等”的一种共识,无论你在哪个方向做出挑衅,火力都会精准打击到对应的位置。
从2022到2024年,美军的调整动作更能说明问题,比如说,驻日美军把60%的重型装备往关岛和澳大利亚后撤,而嘉手纳基地的弹药库也都变成地下室的改造了。
这种撤退不是在示弱,而是基于“第一轮攻击无法承受”的现实考虑。
40 年不打仗,恰恰是因为能打
40年没打过仗,这恰恰说明解放军的威慑力有多强。像《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真正厉害的不一定是打赢战役的辉煌,而是让对手不敢轻易开战,才是真正的强大体现。
在解放军的训练场上,天天都在模拟各种真实的战场情况;而在军工厂里,新武器的出厂速度也是不断刷新纪录。这种“未战先备”的状态,比起真正的战斗还更让人感受到威慑力。
美军之所以心有余悸,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体系上的不足。一旦解放军在开战一开始就能让对方的作战体系陷入瘫痪,再加上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可以持续支持长时间的消耗,那么任何军事行动都变成了亏本的买卖,风险可想而知。
大概这就是40年和平的根本道理:能赢得,根本就不用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