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中美俄揭示欧洲才是真正的“吸血鬼”
曾经连续好几个世纪的欧洲“黄金时期”,如今真的是快到尽头了。 中美俄终于搞明白了,实际上吸血的一直是欧洲人,现在他们总算该还账了! 好多一直憧憬欧洲的高福利生活,觉得那简直是人间仙境,从出生到离开,啥都安排得妥妥的,听起来确实挺有吸引力的。 不少人憧憬欧洲的高福利生活,总觉得那是什么都安排妥妥的,听起来挺梦幻的,但其实这些福利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可是建立在对别国长时间的依赖和剥削之上的。如今,中美俄三个大国都被欧洲吸血得挺严重的,到了欧洲开始还债的时候了。 要说欧洲的崛起,得从15世纪的文艺复...
曾经连续好几个世纪的欧洲“黄金时期”,如今真的是快到尽头了。
中美俄终于搞明白了,实际上吸血的一直是欧洲人,现在他们总算该还账了!
好多一直憧憬欧洲的高福利生活,觉得那简直是人间仙境,从出生到离开,啥都安排得妥妥的,听起来确实挺有吸引力的。
不少人憧憬欧洲的高福利生活,总觉得那是什么都安排妥妥的,听起来挺梦幻的,但其实这些福利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可是建立在对别国长时间的依赖和剥削之上的。如今,中美俄三个大国都被欧洲吸血得挺严重的,到了欧洲开始还债的时候了。
要说欧洲的崛起,得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前说起,那会儿世界文明的焦点还在东方,中国在好多方面都遥遥领先。
说到西方的崛起呀,很大程度上和他们掠夺东方的财富有关系,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把永乐大典抢走,这些都能看出他们的掠夺之迹。
15世纪以后,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逐渐崛起起来。大航海时期不仅推动了贸易的发展,还让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世界各地的财富。北美曾是欧洲殖民地,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的黄金白银,堆积成了欧洲资本的首块基石。这笔起步资金,说到底,不完全是靠贸易赚来的,更像是用印第安人的生命换取的。
接下来几百年,这套路反复上演。非洲的奴隶、亚洲的香料、南北美的土地……整个世界都成了欧洲的“养料”。欧洲依靠技术差距,把殖民地变成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场所,搞出了一场大规模的财富转移。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欧洲已经完成了资本的起始积累。他们率先迈入了现代化的步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更早地掌握了让别人为自己舒适生活买单的方法。
工业革命一席卷而来,欧洲迅速踏入了工业化时代,非常看重科技人才的培养,这份努力让他们保持了200多年的领先地位。
这事儿使得当时世界的焦点从东方转向了西方,之后他们也就心满意足地享受了两百多年的技术红利和话语权的优势。欧洲的惬意生活和高福利,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支撑体系之上的,而这个体系的核心,正是被压榨、吸血的其它大陆的国家。
如今支撑欧洲“好日子”的关键元素,竟然还是那个咱们曾经再熟悉不过的标志——“中国制造”。
从19世纪那些为了修建北美铁路远渡重洋的华工,到20世纪末灯火辉煌的东莞工厂,无数中国工人的青春和汗水,都凝缩在那些价格实惠、质量不错的商品里,然后远销到欧洲。
一件几欧元的T恤,一台几十欧元的微波炉,欧洲人早就习惯了这么实惠又体面的生活方式了。德国的超市里,大概八成的日用品都是来自中国的。
这条供应链的潜藏规则就是,中国在那儿挥汗如雨,牢牢占据价值链的底层位置,赚点点微利;欧洲则在一旁享受着这一切,一手维持高薪,一边还对那低得惊人的通胀率感到啧啧称奇。
不过,这不过是故事的开端而已。现如今的中国,不打算再只赚那点微薄的利润了。咱们要自主研发芯片,搞出属于自己的大飞机。
面对欧洲越来越严的关税壁垒,中国也开始拿出杀手锏。这让欧洲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早就被别人紧紧掌控住了。
从抗生素原料到电池的关键材料,再到支撑“绿色新政”的太阳能板,哪一样不是靠中国帮忙?就算欧洲的车企把电池厂搬回本土,挖出来的矿石,最终还得送去中国进行精炼。
一旦中国不再扮演那个低价的全球制造中心,欧洲人就会发现,超市里的东西不仅会涨价,很多货架还会变得空荡荡的。工业、医疗、能源的转变,哪一项都可能被狠狠刮掉根基。
要是说中国算欧洲的“中央厨房”,那么俄罗斯就可以比作它的“中央供暖网络”。
不知啥时候起,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就像暖融融的血液一样,沿着密密麻麻的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欧洲的千家万户和工厂车间。
借助这股实惠的能源,德国的壁炉能暖和得更猛,巴斯夫这种庞大的化工企业一年能省下几十亿欧元的开支,整个欧洲的工业运转都变得更加经济实惠。
这算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依赖,舒服到让人都忘了潜在的风险。直到俄乌冲突一爆发,俄罗斯突然把阀门一拧,把一切给关闭了。
一觉醒来,欧洲人才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能源中断”的苦头。北溪管道的爆炸声,彻底击碎了他们最后的梦想。液化天然气(LNG)价格飙升到天价,柏林一个普通家庭的电费账单,涨得差不多是原来的好几倍。
那些曾经笑话别人能源不安全的政治人物,现在只得硬着头皮跟民众说:暖气调低几度,洗澡的时间缩短一些。斯洛伐克总理的警示,变成了整个欧洲的现实。当取暖和工业的开支高得让人难以接受,所谓的体面和优雅,还能算得上个名头吗?
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欧洲人在自己的“小花园”里过得安稳、悠哉,几乎全靠有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保镖”守在门外,他的名字叫做美国。
从二战结束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到冷战时期建立的北约,美国用自己的军费投入和政治影响力,为欧洲搭建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北约里超过七成的军费都由美国掏腰包,这样一来,欧洲国家就省下了不少国防经费,可以把这笔钱用在全民医疗、失业救济和超长假期这些福利制度上。
这笔算账,欧洲人挺会算的。安全依赖美国,赚钱靠全球,福利在自家享受。
不过,特朗普一喊“美国优先”,欧洲那些交税的民众就开始抱怨了:凭什么我们要为那些“富得流油的欧洲人”买单?特朗普团队还放话说要退出北约,要欧洲自己担起防务责任,就算这样,美国的关税大棒依旧照样挥舞着,对盟友们毫不手软。
要是美国一走不帮忙保安全,欧洲马上就会觉得自己像裸奔在危险的荒野上。他们没办法独立面对外面的威胁,也没那个财力一边维持好福利,一边打造一支强悍的军队。
现在,便宜的货卖不出,低价的能源也不便宜,曾经罩着欧洲的那层“免费保护伞”也可能收掉了。支撑欧洲辉煌时代的三大柱子,就像同时倒了一般,摇摇欲坠。
这么多年来,西方国家迷恋上了金融和服务业的“高端玩法”,主动把制造业转出去,结果导致产业严重空心化。现在想让工厂重新回流?昂贵的人工费用和严格的环保要求,让本土生产的商品根本没有竞争力。
失业率节节攀升,物价快速上涨,工资却始终没有明显的增长。法国的“黄马甲”运动,德国的农民抗议,不过是这场深层次危机爆发时出现的几朵浪花。
要是欧洲经济还一直在走下坡路,那些一直引以为豪、得花大量财政资金维持的社会保障体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盘。
曾经吸取全球五百年血汗的欧洲,如今终于得面对还债的现实。他们正被推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十字路口,前路不再铺满鲜花和掌声。
跟“好日子”说再见,不过是为了曾经那条历经百年的供应链,早该承担的苦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