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华为仓颉编程语言终结垄断,国产编程语言能否弯道超车?
一、华为仓颉编程语言的开源,其实是一场早就埋下的伏笔 2025年6月20日,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自研的“仓颉”(鸿蒙应用编程语言)将在7月30日正式开源。 这条消息没有掀起热搜,却在技术圈内悄悄拐了一个弯。 早在一年前的HDC大会上,华为就已经公布了仓颉的诞生——一门“面向全场景智能化”的新型编程语言。 现在看来,开源只是时间问题。它早晚会成为鸿蒙体系的底座,成为华为所有设备之间沟通的基础语言。 技术特性并不神秘,高性能、强安全、全场景智能、配套IDE……标准化的现代语言配置。 真正值得注...
一、华为仓颉编程语言的开源,其实是一场早就埋下的伏笔
2025年6月20日,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自研的“仓颉”(鸿蒙应用编程语言)将在7月30日正式开源。
这条消息没有掀起热搜,却在技术圈内悄悄拐了一个弯。
早在一年前的HDC大会上,华为就已经公布了仓颉的诞生——一门“面向全场景智能化”的新型编程语言。
现在看来,开源只是时间问题。它早晚会成为鸿蒙体系的底座,成为华为所有设备之间沟通的基础语言。
技术特性并不神秘,高性能、强安全、全场景智能、配套IDE……标准化的现代语言配置。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生态定位:
仓颉不是想去抢通用语言的蛋糕,而是像Swift之于苹果、C#之于微软、Go语言之于谷歌,成为自身一整套操作系统的“母语”。
苹果公司-Swift编程语言
问题是,中国软件界过去很少出现这种“构建语言”的意识。
所以,仓颉的开源并不只是技术选择,它更像一次“意识层的自觉”。
它在提醒国内开发者:我们是否也该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说话了?
二、国产语言的野心不止于“有一门语言”
“仓颉”这个名字源于一个“造字者”的故事。
古人传说,仓颉观天象、察地理、看鸟迹、辨龟文,从自然中提炼出最早的文字。
图源百度百科
从那一刻起,人与人开始用属于自己的符号体系沟通、记录、塑造文明。
今天这门仓颉语言所承载的,某种程度上也是类似的使命:在一个几乎被英语编程语言统治的时代,构建属于自己生态的语义体系。
它并不是从通用层切入市场,而是从鸿蒙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
仓颉
多设备协同、AI agent 语言框架、IoT消息传递机制……仓颉的功能性,更像是“为生态而生”。
这正是国产软件生态正在补的课:不再只是“兼容”,而是开始“定义”。
但国内数字化现实,比这个更复杂
在操作系统、芯片、编译器这些“塔尖系统”之外,更多企业面对的问题是:怎么用得起软件,怎么根据自己不断变化的业务灵活调整,怎么不用再依赖一个又一个“报需求、排开发”的外包流程。
这也是为什么,在仓颉之外,一些国产工具也在尝试另一种“编程创新”。
比如云表,一个看起来跟“语言”毫无关系的平台,却解决了编程语言无法靠近的一块现实问题:企业怎么用中文逻辑来表达业务,怎么让非程序员也能参与系统建设?
云表提供的不是传统的写代码方式,而是基于电子表格的可视化开发。
用户只要熟悉业务逻辑,就能通过“画表格”、不写代码的方式,搭建进销存、MES、WMS,甚至于ERP等复杂级企业应用。
云表无代码平台-内置功能之填表公式
没有编译器,没有语法纠错,也没有写不完的代码,而是直接让业务人员成为系统设计者。
这类“平民化开发工具”的崛起,恰恰说明:在数字化时代,“表达能力”远不止属于程序员。普通人也需要能够表达系统需求的方式,而这恰恰是传统编程语言不擅长的。
其实它们所指向的,是同一件事: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技术表达方式。
三、仓颉之后,真正的系统认同才刚开始
很多人习惯把“国产编程语言”视为一种技术竞争。
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性能跑分、语法糖设计,而是:我们是否能从逻辑和语言层面,建立起一整套与国内现实场景相适配的数字系统?
仓颉的开源,会推动鸿蒙生态走向更完整、更多设备接入、更多开发者参与。而仓颉的意义,也许不止于它的使用人数,而是它作为“开端”的象征。
它让国内开发者开始思考:除了学会用别人的语言做产品,我们是否也能写出自己的编程语法、思维方式、业务系统?
仓颉只是起点。
之后还会有更多中国语言、工具、平台出现,有的走高端生态,有的扎根基层使用场景。那一天,才算是真正的弯道超车。
最后,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文 | eamon